looking for insprations
“收集、整理和分享是一件我们团队持续在做的小事,我们乐在其中,同时也觉得意义非凡,希望以时间为伴,让我们彼此能够成为学习道路上的朋友。”
口袋灵感养身经济图片
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以前聊项目都在咖啡馆,现在改约中医馆了。
养生经济早就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——90后把护肝片当社交货币,00后开始研究“防初老”。这背后是三个底层逻辑:
1)慢性病年轻化:30岁查出脂肪肝不稀奇
2)健康焦虑货币化:愿意为“预防”花大钱
3)技术让养生可量化:数据比感觉更值钱
抓住这波趋势,我给你画张作战地图——
战场一:把体检报告变成“健康信用卡”(智能健康管理)
传统体检最大的痛点是什么?查完指标看不懂,看完报告不会用。新一代玩家在干两件事:
给数据装“报警器”:比如手表不仅能测心率,还能预测未来3年猝死风险
给建议上“执行力”:不是告诉你“少熬夜”,而是AI自动屏蔽深夜短视频
关键动作:把体检中心变成“健康银行”,用户存数据,你给利息(健康方案)
战场二:让吃饭像吃药一样精准(精准营养)
年轻人现在吃饭有三大诉求:1)防脱发 2)抗疲劳 3)别长胖于是出现了:
办公室“弹药箱”:抗蓝光叶黄素软糖、防久坐血栓的坚果棒
外卖“健康刺客”:沙拉里加的不是鸡胸肉,是实验室培养的细胞肉
本质逻辑:用食品完成原本属于保健品的任务
战场三:给老祖宗的智慧插上电源(中医现代化)
艾灸馆老板王姐去年干了件狠事——把40斤的艾灸仪改成了耳机大小,现在白领戴着边开会边艾灸。中医进化的三个方向:1)设备小型化(把脉仪塞进手机)2)服务滴滴化(上门针灸像叫车)3)成分黑科技化(灵芝面膜比SK-II能打)
提醒:小心“伪科学”红线,拿证比讲故事重要
战场四:给情绪装“开关”(心理健康)
北上广写字楼里,两类新型便利店正在爆发:1)冥想舱:扫码进舱,15分钟脑电波按摩2)解压超市:捏不烂的焦虑包子、摔不碎的愤怒花瓶
更高阶的玩法是:
企业采购情绪保险:员工心理咨询计入人力成本
香氛订阅制:周一到周五不同压力配方
战场五:让养老变“享老”(银发经济)
观察社区里的高净值老人,他们在买三样东西:1)隐形保姆:跌倒自动报警的地板2)老年社交货币:广场舞直播打赏榜3)尊严保护器:能穿去喝茶的纸尿裤
核心矛盾:老人要安全,更要体面
战场六:把空气变成“营养剂”(环境健康)
最近见了个创业者,他说了个有意思的洞察:“年轻人现在呼吸都要分层——普通人在吸霾,中产在吸净化器,土豪在吸森林罐装空气”
机会点:
健康刺客产品:看起来是台灯,实际在杀病毒
办公室生存套装:从防蓝光眼镜到抗辐射盆栽
战场七:健身房的“叛徒经济”(运动康复)
健身行业正在分化:
传统健身房在卖年卡
新玩家在卖“后悔药”:
给撸铁受伤的人提供筋膜修复
帮久坐白领做脊柱矫正
本质:赚“运动过度”和“运动不足”两种痛苦的钱
战场八:睡眠战争2.0(睡眠经济)
睡眠赛道的进化路线:1.0时代:卖枕头2.0时代:卖数据(睡眠评分)3.0时代:卖结果(深度睡眠保障险)
现在最野的商业模式:
酒店推出“睡眠KPI房”:睡不够深睡时长退全款
保险公司对接手环数据:睡眠质量好,保费打8折
最后说个反常识:养生经济的终局不是“延长寿命”,而是“压缩病态时间”——1)从60岁开始卧床变成80岁还能爬山,这20年差的价值,就是所有赛道的总和。
2)谁能在2025年把“健康焦虑”变成“可控方案”,谁就能吃到未来20年的长寿红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